作者:《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 康敬奎
近年来,学术期刊的路径选择及建设问题引发热议的原因有二:一是学术期刊在展示科研成果及促进学术交流、评价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术研究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中间环节。二是近些年中国学术期刊整体质量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千刊一面、选题重复等同质化现象仍然非常严重,以至于有些学者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内大多数学术期刊是学术垃圾的生产地。
关于该问题的讨论近些年主要形成了三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即“窗口说”、专业化转型和特色论。“窗口说”坚持传统大而全的办刊模式,认为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主办的学术期刊主要服务于本单位的学术研究,没有必要走专业化或特色化的道路。专业化转型的观点认为,中国学术期刊整体结构(专业性学术期刊与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比例)极不合理,直接造成了学术研究与学术期刊之间供求关系的错位,从而使宏大选题的综合性研究论文受到普遍青睐,而优质的、有深度的专业论文备受冷落,进而造成了千刊一面、同质化期刊严重的局面。特色论的观点则认为由于期刊体制及科研单位大而全的学科设置,专业化转型步履维艰,因此,特色化不失为权宜之计。
“窗口说”、“专业化转型”难担重任
“窗口说”由于与学术研究市场严重脱节,对学术研究起不到应有的引导及评价功能而现在已经基本上被大多数学者及业内人士所摈弃。而专业性期刊转型鉴于期刊体制及科研单位学科设置大而全等原因基本没有变为现实的可能,而且即使专业化转型条件已经成熟也不宜将所有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一刀切地转型为专业期刊。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部分综合性学术期刊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虽然,专业性期刊和综合性期刊相比确实在某些方面有其较大的优势,但是,正因为专业性期刊边界太清晰了,涉及跨学科或交叉学科问题的研究时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优势明显。特别在当下,对于一些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研究更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及研究人员的共同合作,专业性期刊已远远满足不了学术研究的需要。二是无论综合性期刊还是专业性期刊,其质量提高的关键不在于期刊的属性,而在于其是否能够办出特色。如果所有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一窝蜂地走专业化道路,而不强调特色,势必从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千刊一面走向专业性期刊的万刊同调。
另辟蹊径:特色化办刊
学术期刊要想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立品格,展现自我个性,扩大在学界及期刊界的影响,就一定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其一,特色化办刊易形成期刊的独立风格。办成专业性期刊还是综合性期刊,与其质量高低没有必然联系,“特色”才是其生存之本。其二,特色化办刊更易发挥主编及编辑的主体性,彰显编辑含量。因从栏目和专题的策划到文章的组稿约稿都由编辑来计划和操作,编辑通常都会选择自己熟知的领域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即使不熟悉也会因兴趣所致尽快熟悉起来,并进而使编辑各环节工作游刃有余。同时,由于专栏和专题的限制,也较容易杜绝关系稿。其三,特色化办刊更易发挥期刊的引导、评价等功能,构建稳定的高层次学术共同体。特色化最外显的特征就是以特色专栏及专题的开设为纽带,突出优势学科、集中研究方向,策划重点选题,展开学术争鸣。只有这样,期刊才能集中有限的资源,通过做好优于其他同类期刊的一个或几个栏目或专题,而得到该领域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并利用期刊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引导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形成良性循环。其四,特色化办刊更易促成组稿制度、审稿制度和用稿制度等机制的良好实施。
目前,学术期刊以特色化为办刊理念已经渐成一种趋势,但真正形成特色的学术期刊却凤毛麟角。要做出特色,形成品牌,至少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期刊的主办者及主编要对期刊有合理的定位,坚定特色化办刊的理念。特色栏目的设置切忌学科的大而全,应注重学科的小而精。要勇于取舍、坚决摒弃难做成规模和影响的学科或选题。第二,打造高素质的编辑团队。编辑是学术期刊的灵魂,走特色化之路,不仅要求编辑有良好的岗位技能,更要求编辑有特色栏目所涉学科及选题的良好专业技能和知识,同时,还要求编辑有敏锐的眼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等。另外,因编辑的知识领域所限,还应适当地充实专家到编辑队伍。第三,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栏目策划。在专栏和专题的选择上,应体现出灵活性,不必纠结于是否跨学科,而始终应把问题意识置于核心地位。第四,构建以特色栏目为平台的学术共同体。特色栏目的组稿不应盲目地只选择名家,而要找到最合适的作者,并培养其归依感,形成良性的互动。
只有以特色化为办刊理念,以优质的编辑团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高层次的学术共同体为支撑,以科学的组稿、审稿和用稿制度等机制为保障,才能切实做好特色栏目,才能引领学术期刊走出目前的困境。诚如邹韬奋先生所言:“没有个性特色的刊物设计,生存已成问题,发展就更没有希望了。” |